当前位置 首页 >诚信文化 > 城市诚信文化 > 贵州“失明老人开店3年钱货不少”彰显诚信魅力

    只要我们心中仍保存对诚信、规则之美的向往,把“诚信”作为人生价值的基石,就能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。 近日,记者在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委会黄泥乡石丫村采访时获悉,当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梁先学开了一间杂货铺,买物品的大人小孩都讲诚信,老人开店3年,货物没少过一样,钱没少过一分。“大家都知道我眼睛不好使,买东西的人凭良心付钱后拿走东西,开店3年,货物一样不少,钱一分不少,大家都讲诚信。”梁先学说。

    “君子慎独,暗室不欺。”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是民本、家风、国魂,既是基本道德、共同信仰、基础文明,也是做人理念、处事规则、社会契约。石丫村“失明老人开店3年钱货不少”,彰显出了诚信魅力,令人甚慰。人们在交钱、拿货物之间,完成了一次次诚信重构。 进一步看,“失明老人开店3年钱货不少”的看点,首先是石丫村具有的诚信素养。失明老人开店,杂货铺虽是小买卖,但却承载着一种大众寄托——诚信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,有了信任便有了公民道德基础。同样,失明老人的店铺,实际也是一个检验诚信的载体——交钱、取货,完成这一过程全靠诚信。

    “车无辕而不行,人无信则不立。”其实,“失明老人开店3年钱货不少”的诚信范例不是孤品。近年来,国内各地陆续出现的无人值守报摊、菜摊、馍摊,就像一个个无人监考的考场,检验着我们的社会诚信度,也让我们真切看到中国人一向崇尚的君子之道,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期,依然拥有活力。小小报摊、菜摊、馍摊,为准确理解国人的主流价值观,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。

    “人无信不立,业无信不兴,国无信不强。”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无论对个人、企业,还是对社会、国家,诚信都是无价之宝。在石丫村村民眼中,失明老人梁先学开的杂货店,不仅方便了人们买日用品,传递更多的是一份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力量与美好。 “失明老人开店3年钱货不少”事不大,但却事关人们的日常行为。只要我们心中仍保存对诚信、规则之美的向往,把“诚信”作为人生价值的基石,就能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。